【女性需知】生殖健康相关知识
“问上医”用美国家庭医生的智库为您介绍女性生殖健康相关知识。
1. 女性性功能障碍
性功能障碍的几种类型包括性交疼痛、性欲低下、对性爱不满意,它们既是不孕的原因,又是不孕的结果。如果不愿意进行性生活,那么女性会很难怀孕,所以性功能障碍和不孕之间存在一定联系。请咨询医生有关问题,这样可能会提高怀孕的几率,并使性生活变得更有趣。
更多知识请点击:为什么女性也会遇到性功能障碍?
2. 子宫内膜异位症
当正常情况下位于子宫内部的组织生长在子宫外部时,就会发生该疾病,其通常会造成疼痛并可能影响生育能力。数据显示,受孕困难的女性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几率要比其他育龄女性高6-8倍。手术或体外受精可以提高受孕(和保胎)的几率。
3. 宫颈癌
年轻女性患癌症的风险通常较低,但这种由人乳头瘤病毒(HPV)引起的癌症却是一种严重威胁。《2013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显示,我国宫颈癌发病率逐年增高,且呈年轻化趋势,每年约有15万新发宫颈癌病例,约占全球患者总数的1/3,近8万妇女因此死亡。好的一方面是医生可以通过巴氏涂片检查来早期发现并治疗宫颈癌,而令人担心的是许多治疗方法可能会导致不孕。宫颈癌患者应该咨询医生不影响以后生育能力的治疗方案。
4. 艾滋病(HIV)
因为如今有一些强效药物,所以艾滋病往往可以像慢性病一样被治疗。有些艾滋病患者在很好地控制病情之后,会想要生育,但是艾滋病会影响患者(男性和女性)的生育能力。不过,艾滋病患者仍然有可能成为父母,而且通过某些不孕不育治疗和小心仔细地孕期照护,能够将宝宝感染艾滋病毒的几率降到很低。
5.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
许多女性直到尝试怀孕时才知道自己患有多囊卵巢综合征(导致不孕的常见原因)。该疾病与激素失衡有关,会影响排卵,并导致:
- 一侧或两侧卵巢上出现囊肿(充液囊腔);
- 月经不规律;
- 激素水平高,可引起身体或面部毛发增多。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应该咨询医生如何受孕,以及如何保证孕期健康。
更多知识请点击:不孕不育的疗法全解析,哪一种最有效?
6. 原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OI)
如果患者小于40岁,那么卵巢会失去正常功能,即患者可能会完全停经或至少停经一段时间。除月经问题外,患者还可能出现以下症状:
- 潮热;
- 脾气暴躁;
- 难以集中精力;
- 性交疼痛。
7. 子宫肌瘤
进行盆腔检查时,医生可能会在子宫内发现这些非癌性增生。该疾病很常见,而且通常不会导致症状和影响怀孕,但可能会提高一些女性不孕、流产或其他怀孕问题的风险。子宫肌瘤患者如果想要怀孕,请先咨询医生是否应该接受治疗。
更多知识请点击:【医学漫画】子宫肌瘤割不割?趣味漫画说透妇科第一瘤
8. 间质性膀胱炎(IC)
该疾病会导致排尿疼痛、尿频和膀胱区或骨盆区域感到压力。虽然它不会影响生育能力,不过肯定会影响性欲。如果患者想要受孕却提不起性欲,则可以使用排卵测试棒,它能检测出受孕几率最高的排卵期,患者可以仅在这些日子性交。
9. 超重
超重会提高女性不孕、流产和其他生殖问题的风险。并不需要减少一半体重,研究显示,仅减轻10%的体重就可以提高怀孕和成功分娩的几率。
10. 体重过轻
除非你天生就非常轻,否则体重过轻也会导致不孕,因为身体需要足够的体脂才能怀孕。研究表明,如果女性体重过轻,则很难怀孕,同时流产的风险也较高。
11. 淋病和衣原体感染
这些性传播感染需要及时治疗。如果感觉腰部以下有任何不适或异常,请及时就诊。未经治疗的淋病和衣原体感染可能会导致盆腔炎(PID)和生殖器官感染,并可能造成以下问题:
12. 环境危害
有时候,有害的空气很明显,就像雾霾,但是我们身边也有看不见的环境危害。研究表明,这些环境危害可能通过引起月经和排卵问题来影响生育能力。几种可能的罪魁祸首包括:
- 邻苯二甲酸酯(通常存在于塑料中);
- 二恶英(燃烧和工业实践中产生);
- 农药。
13. 年龄增长
众所周知年龄增长会导致一些生殖问题,尤其是在怀孕方面。研究发现,19-26岁不孕女性的比例为8%,27-34岁不孕女性的比例为13%-14%,而35-39岁不孕女性的比例增长至18%。但大龄女性也不用过分担心,39岁的女性仍有82%的怀孕几率。
14. 生活方式
排卵问题,如多囊卵巢综合征和原发性卵巢功能不全,是导致不孕的最主要原因(没有排卵意味着无法受精)。除了年龄、体重和性传播感染外,一些生活方式也可能会影响女性的生殖能力,如:
- 抽烟;
- 过量饮酒;
- 压力;
- 不良饮食习惯;
- 高强度的运动训练。
(注:本文所述内容均来自美国家庭医生智库的建议和美国医疗中心或医院的参考做法,如跟当地医院的规定不同,请谨遵医嘱。)
更多健康知识,尽在“问上医”!
“问上医”是首个顶尖的用美国家庭医生智库为千万中国人提供权威、专业、一站式精准健康管理服务的智能平台。每个健康解决方案均来自美国家庭医生智库,有科学依据。千万用户之选,值得信赖!看病前,先问上医;看病后,再问上医!
本站部分资源来自互联网,如果您认为我们的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相关内容。本文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cooperation@xinzejk.com。更多健康好文,请下载问上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