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宝宝不是梦!四大狼疮孕妇注意事项
“问上医”整合美国家庭医生的建议为您介绍狼疮孕妇的注意事项,帮助妈妈生出健康宝宝。
医生曾一度建议狼疮患者不要怀孕,但由于患者的风险因人而异,因此大部分狼疮妈妈也可以怀孕并生下健康的宝宝。如果你有狼疮,并且想要孩子,这里是“问上医”搜集的一些可能的风险和并发症,还有医生给出的相关建议。
备孕
备孕是生出健康宝宝的第一步,对于备孕女性,以下是一些注意事项。
● 确保狼疮病情得到控制。受孕时越健康,孕期自己和宝宝的健康的几率就越大。怀孕会增加肾脏的负担。有肾病会导致孕期问题甚至妊娠失败。如果你有肾病(尤其是与狼疮性肾病),要等狼疮病情得到控制6个月以后再怀孕。
● 让医生检查你的用药。有些药物是安全的,可以孕期服用;某些药则有可能伤害胎儿。医生可能会在你怀孕后停止或换掉某些药。妊娠期间需要停服的药有:
○ 甲氨蝶呤;
○ 环磷酰胺(癌得星,免疫抑制剂及抗肿瘤药);
○ 麦考酚酸莫酯(免疫调节药);
○ 来氟米特(消炎镇痛药);
○ 华法林(抗凝血剂)。
有些药需要在备孕前几个月就停服。
患狼疮的女性属于高危备孕群体,一定要选择好的妇产科医生,因为狼疮会存在妊娠高血压和早产的风险,因此需要一个有丰富经验的产科医生。如果有需要,可以在备孕期就开始看医生。另外,可能还需要关注你医疗保险是否有相关项目的报销。
孕期问题
常规产检对每个准妈妈都很重要,而狼疮妈妈尤其如此。因为很多潜在问题可以提前发现和解决。孕期可能发生的问题如下。
● 狼疮发作。30%的女性发现怀孕期间狼疮会加重。在生产后的头几个月里,狼疮发作的周期也会更频繁。研究表明,狼疮得到控制至少6个月后再受孕,会降低妊娠期间的发病率。但即便发作,也是轻微的。医生可以用低剂量的肾上腺激素治疗。
● 高血压并发症。20%的狼疮孕妇会有高血压等并发症。怀孕有可能引起高血压。高血压也会增加子痫的风险。如果血压或尿蛋白突然升高(或二者兼有)是一种很严重的情况。20%狼疮孕妇会有这类情况。子痫需要立即治疗,通常会早产,多见于有肾病、高血压或吸烟的女性。
● 流产。1/5的狼疮孕妇可能会妊娠失败。多见于高血压、狼疮发作、肾病发作的孕妇。抗磷脂抗体也可能会导致流产,这种抗体会促进静脉和动脉血栓的形成。因此胎盘中的血管也会受到影响。所以孕妇筛查抗体(尤其是以前流产过的)非常重要。如果发现了这类抗体,医生会开血液稀释剂,会有助于阻止血栓的形成。使用这类药物后,80%的孕妇不会产生流产。
● 早产。1/3的狼疮孕妇可能会早产。也就是37周前宝宝就会出生,尤其是有子痫、抗磷脂抗体、和狼疮发作的孕妇更容易早产。因此了解以下早产迹象非常重要:
○ 盆腔压力;
○ 阴道出血或有液体流出;
○ 腹部痉挛;
○ 宫缩,每10分钟或发生的更频繁。
如果有这些症状,立即就医。狼疮孕妇更容易出现孕期并发症,但宝宝有出生时健康问题和智力缺陷的几率并不会增高。
相关阅读:
孕期自我护理
除了定期看医生以及坚持按计划治疗病情,您还可以做到以下几点保护自己和宝宝:
● 多多休息,晚间保证充足睡眠,白天也时不时的休息一下;
● 饮食健康,避免体重大幅度上涨,如果需要的话制定一个好的饮食计划;
● 远离烟酒;
● 如果出现异常症状,立刻联系医生。
相关阅读:
分娩和新生儿护理
医生会决定你适合剖腹产还是顺产,这需要综合考虑妈妈和宝宝的健康情况。许多狼疮妈妈也可以成功顺产。但如果妈妈或宝宝受到压力,剖腹产是最安全和快速的方式。如果孕期服用了类固醇,医生会在分娩期间增加类固醇的剂量,以帮助你的身体应对增加的压力。
虽然大部分宝宝顺利出生,但狼疮可能会在分娩后发作,还可能会出现如下其它问题。
● 母乳喂养困难。如果是早产宝宝,身体不够强壮,可能无法直接吃奶。有些早产妈妈或服用药物的妈妈有可能没有母乳。还有一些妈妈服用的药物会进入母乳,因此医生不建议母乳喂养。这些问题都可以解决,询问医生有关母乳喂养的问题。
● 新生儿狼疮。新生儿狼疮与妈妈的狼疮不同。狼疮妈妈的宝宝中,有3%会出现狼疮。大部分是短暂的。症状包括皮疹以及血液指标的异常。到宝宝6-8个月大,症状就会消失,不会复发。罕见情况下,有新生儿狼疮的宝宝会心律异常,这是一种永久的症状,需要起搏器来治疗。
● 生产后,要定期去看医生,检查身体是否恢复。虽然你的精力大部分都在照顾宝宝,但照顾好自己也非常重要。
相关阅读:
更多健康好文,尽在“问上医”!
“问上医”是首个顶尖的用美国家庭医生智库为千万中国人提供权威、专业、一站式精准健康管理服务的智能平台。每个健康解决方案均来自美国家庭医生智库,有科学依据。千万用户之选,值得信赖!看病前,先问上医;看病后,再问上医!
本站部分资源来自互联网,如果您认为我们的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相关内容。本文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cooperation@xinzejk.com。更多健康好文,请下载问上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