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导18个月-3岁孩子的7条实用技巧
你在为如何规矩孩子的不良行为而头痛不已吗?问上医为准备了7个简单有效的策略,快来看看怎么做吧。
让你的孩子学会这些简单的策略。
孩子行为恶劣
美国犹他州桑迪一个2岁的孩子纳撒尼·林普斯对玩具剑非常着迷,喜欢与他4岁的姐姐珂奈德决斗,但他不可避免地会打到她的头,她会痛哭不止。她们的母亲,安琪拉总会跑去看发生了什么。她会要求纳撒尼向妹妹赔礼道歉,并且拥抱珂奈德让她露出笑容,安抚她受伤的心情。如果他拒绝道歉,安琪拉就会对他进行冷处理。
现在已是四个孩子的母亲的安琪拉回忆说:“我担心纳撒尼永远不会长大成熟而不再行为粗暴,曾有些日子,我对他太失望了以至于我忍不住会哭出来。但我真的很希望纳撒尼尔舞剑,他舞的很漂亮,所以我会尽我所能教他如何去做。”
对于许多父母而言,想要给孩子制定有效的纪律约束是最艰难和最令人沮丧的任务之一,设立你和孩子之间的规矩看起来是永无止境的。因为当你2岁大的孩子知道她不能用玩具娃娃重击弟弟的头时,她就会想出另一种烦人的行为,并且重新开始。
给孩子定规矩具体意味着什么?有些人把它等同于打屁股和惩罚,但这不是我们所讨论的。在许多育儿专家看来,纪律是制定规则来阻止小孩儿举止带有攻击性(打和咬)、危险性(在街上乱跑)以及表现其他不恰当行为(乱扔食物)的。也是关于他打破了规则时遵循相应的后果,或者称之为“做一个好的老板”。这里有7个策略可以帮助你设立规矩并且阻止孩子的不良行为。
第1-4条
1.选择你的方式
《纪律奇迹(AMACOM)》一书的作者尔森说:“如果你总是说‘不,不,不’,你的孩子就会当做没听见,不会理解你的优先级别,你不可能兑现所有的否决票。确定对你来说什么才是重要的,设置相应的限制,并遵循相应的后果。然后在一些烦人的事情的范畴上适当放松,否则会陷入‘谁在乎呢?’的困境中——孩子的习惯可能会因长大成熟而不再有,如坚持穿紫色的衣服(并且只有紫色衣服)。”
对于华盛顿特区的安娜·卢卡来说,这意味着让她2岁半的女儿在她打瞌睡小睡一会儿时把自己的卧室扔满垃圾。“当伊莎贝尔醒来时,我发现书和衣服散落了一地,所以她应该是在我把她放下来后就起床去玩了,”卢卡说道,“我告诉她不要搞得一团糟,但她不听。我让她小睡后清理而不是试图抓住她说‘不,不,不’。伊莎贝尔说‘请’之类的礼貌用语以及和她5个月大的妹妹分享玩具时,卢卡也会很快去赞扬她。她说:“正面的评价会很有希望地去鼓励伊莎贝尔去做更多的好的行为,减少不好的行为。”
2.知道孩子的敏感处
一些不当行为是可以预防的,只要你能预料到会激发不正当行为的导火索是什么,提前创建一个计划,如消除有形的诱惑。这种策略对加利福尼亚州的简纳尔逊帕萨迪纳来说是有效的,她两岁的儿子喜欢在大厅里拖着卫生纸卷在身后展开咯咯笑。“前两次卢克这样做的时候,我告诉他‘不’,但是当他第三次这样做的时候,我把厕纸移到了浴室里他够不着的高货架上,”尼尔森说,“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拉扯卫生纸是不可抗拒的乐趣。与其说跟他斗争,把它移出他的视线更容易做到。”
如果你的18个月大的孩子喜欢从杂货店货架上抓罐头瓶子,那么当你购物的时候就随车带一些玩具给他玩。如果在组织家庭聚会的时候,你2岁大的孩子不给其他小朋友分享她的毛绒玩具,那么在她朋友的到来之前可以把她的玩具从指定的游戏区域拿走。如果你3岁的孩子喜欢在墙上乱画,那么可以把他的蜡笔藏在一个触不可及的抽屉里,不要让他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画画。此外,DVD的创造者、《最快乐的孩子》(矮脚鸡)一书的作者,医学博士哈维·卡普说:一些孩子会在饥饿、过度疲劳或因为被关在屋子里面而表现出沮丧的心情。所以家长要确保孩子吃健康的零食、得到充足的睡眠(晚上至少睡10个小时,加上1-2个小时的午睡)和户外玩耍来消耗能量——即使在寒冷的天气里。
3.保持一致
2-3岁的孩子正在努力了解他们的行为会如何影响周围的人。如果你对同一个情景的反应在不断变化——比如有时你允许儿子把球扔在房子里,而下一次你又不允许他这样做——那么你使他感到困惑。
在孩子停止某一不当行为之前,至于会发生多少次类似事情以及你需要训斥多少次是没有时刻表的。但是如果你总是以同样的方式回应,四到五次之后,他可能就会吸取教训。
对于奥利艾·萨克森来说,当她18个月大的孩子萨沙经历一个咬人的阶段时,保持一致的态度是关键。每次萨莎大行其道,咬艾萨克森的手指时,她都会用比平时更大的嗓音来纠正她的错误——“不,不,不,不。萨沙!不咬人!这样伤害了妈妈!”然后递给她一个玩具分散她的注意力。她说:“我平常说话声音都很低,所以提高我的声音吓了萨沙一跳,然后使她很快得到了我的信息。”
警告:在2岁时,许多孩子通过变得可爱去学习如何让父母改变态度。不要让孩子的策略影响了你,无论她多么可爱(或聪明)。
4.不要变得感情用事
当然,当你18个月大的孩子猛拽狗的尾巴时,或者你3岁的孩子会连续几个晚上都拒绝刷牙时,这很难让人保持冷静,但是如果你愤怒地尖叫,那么你想要传递给孩子的信息将迷失,局势将急剧升级。
当孩子被父母的负面情绪所充斥时,他只会关注情感,并不会听到你在说什么。事实上,愤怒的反应只会增强孩子的娱乐价值,所以压制自己想要提高声音的冲动。深吸一口气,数到三,看着孩子的眼睛。快速而坚定的、严厉且严重的传递你的训斥信息。
第5-7条
5.保持简短和简单
大多数第一次当妈妈的人都会打破规则为自己的孩子找理由。如果她不停止错误的行为,那么医生要对于她做错了什么给出详细的解释,关于她会失去的特权发出详细的威胁。但作为一门学科战略,由于变得过于情绪化所以讲话过多一样无效。像18个月大的孩子缺乏认知能力去理解复杂的句子一样,具有更发达的语言技能的2-3岁的孩子仍然缺乏注意力去消化你所说的话。相反,组合声乐词形变化加入面部表情会更加有效。例如,如果18个月大的孩子打你的胳膊,那么可以说,“不,杰克!别打妈妈!很疼!别打!别打。”
2岁孩子可以理解更多一点儿:“埃文,不要在沙发上跳!别跳。跳是很危险的——你可能会跌倒。别跳!”
3岁的孩子可以处理因果关系,所以可以对他们强调行为的后果:“阿什利,你需要刷牙。你可以选择自己刷,或者我让我来替你刷。你决定。时间越长,我们读故事书的次数就不得不越少。”
6.对孩子进行冷处理
如果反复告诫,一再定向,使孩子损失某种权利还不能纠正孩子、改变他的侵犯行为的话,可以根据他的年龄考虑每年增加对他进行冷处理的时间。对于那些不停触犯禁忌的孩子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训导工具。实施冷处理之前,你需要表情严肃,并且以严厉的语气给予警告(“我数到三,如果你不停止,你将会被罚去冷静。一、二、三!”)。如果她不听,就带她去你指定的用于冷静的安静且安全的地点,并设置一个计时器,当它响起时,让她道歉之后给她一个大大的拥抱来表示你没有生气。“纳撒尼尔讨厌因为用他的塑料剑击中他的姐姐而去冷静,但是我很清楚后果并坚持这样做,”安吉拉说道,“几周后,他得到了教训。”事实上,孩子们不喜欢与父母还有他心爱的玩具分离,所以最终仅仅以冷处理威胁就足以阻止他们。
7.保持积极乐观
无论你对于你孩子的行为问题感到多么的沮丧,都不要在他的面前发泄。如果人们听见他们的老板在工作中说:“我不知道如何处置我的员工。他们在公司到处跑,我感觉无力做任何事情。”那么他们会失去对他的尊重,跑的地方会更多。这是同样的道理,当孩子听到父母很失望或者用消极的方式去谈论他们时。他们不会对你有一个好的印象,你就像他们的老板一样,他们最终会继续重复这种行为。”
不过,有时感到愤怒这也是完全正常的。如果你达到这样的一种状态,可以向你的配偶、儿科医生或者一个可信赖的朋友寻求支持和建议。
年龄和阶段
有效的约束条件始于了解孩子在成长中跌倒的地方。我们的指导性建议有:
- 18个月大的孩子非常好奇、无所畏惧、冲动、多动,却不知道自己的行为的后果——这是导致麻烦的真正原因。18个月大的孩子是会离开母亲,跑向大厅,然后四下回顾看看她的存在,然后跑得更远。虽然他正在积累词汇,也可以按照简单的指令去做事情,但是他还不能有效地表达他的需求或理解冗长的斥责之类的语言。他可能会用咬人来表示他的不满或者去吸引你的注意力。不当行为的后果必须立即显现。事实上,如果你甚至等到10分钟后才去做出反应,他很有可能会记不得自己做错了什么,或者把自己目前的行为与这种后果联系起来。
- 2岁大的孩子,她会用她正在发展的运动技能去测试限制条件,通过跑、跳、投掷、攀爬。有时,她会说几句话,当她不能让自己的观点得到理解时,她会变得沮丧、容易发脾气。她会以自我为中心,不喜欢分享。由于2岁的孩子无法掌握时间,所以对他们行为的后果应该迅速反应。但由于她仍然缺乏控制冲动的能力,所以在事件后不久应该再给她一次机会。
- 3岁大的孩子,现在你的孩子是一个唠叨的人:他在使用语言去争论他的观点。因为他喜欢和其他孩子一起玩且精力充沛,所以让他安静地在家里玩对他来说可能是一个难熬的时光。带一个3岁的孩子去一个健身房或带他去上空手道课可以让他与自己所渴望的社会接触,并且可以让他释放能量。在这个年纪,孩子和他们所需要的事物一样多地需要被爱。他也知道对错,明白因果,能够在好几个小时内记住信息。后果可以被延迟提醒以获得最大程度的影响,可以更详细地解释原因。例如,如果他拿麦片丢在妹妹身上,可以提醒他关于不要乱食物的规则,并且给他解释说如果他再丢的话没有机会看蓝色斑点狗了。如果他继续扔食物,就要把他想要看的电视搬走远离他。当他要求看电视时,跟他说:“还记得妈妈告诉过你不要丢麦片的事情么,你还是扔了吧?所以,妈妈说过了不遵守规则的结果是今天没有蓝色斑点狗可看。”
快分享,让身边的新手爸妈一起轻松起来!
“问上医”是首个顶尖的用美国家庭医生智库为千万中国人提供权威、专业、一站式精准健康管理服务的智能平台。每个健康解决方案均来自美国家庭医生智库,有科学依据。千万用户之选,值得信赖!看病前,先问上医;看病后,再问上医!
本站部分资源来自互联网,如果您认为我们的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相关内容。本文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cooperation@xinzejk.com。更多健康好文,请下载问上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