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类风湿性关节炎?
您知道什么是类风湿性关节炎吗?是由什么引起的呢?又该如何诊断和治疗呢?希望本文会对你有所帮助!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侵害关节的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可以导致疼痛、肿胀和僵硬。如果一侧膝部或手罹患类风湿性关节炎,通常另一侧的膝部和手也会罹患此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常常可以侵犯多个关节,也可以侵犯身体的任何关节。罹患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人可能感到身体不适和疲劳,有时会发热。
一些病情轻或中等的病患有时症状恶化,有时症状改善。还有其他的一些病人所罹患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比较严重的类型,可以为期多年、乃至终生。这种严重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可以造成严重的关节损害。
哪些人会得类风湿性关节炎?
虽然女性罹患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机率比男性高,任何人都可能罹患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通常起病于中年,所以最常见于老年人。但是儿童和年轻人也可能罹患此病。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因是什么?
医生们尚未找到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确切病因。但是他们已经认识到: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人的免疫系统对患者的自身组织发动攻击。研究人员在逐步探究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和这种现象的发生过程。下列因素可能导致类风湿性关节炎:
- 基因(自父母遗传给子女);
- 环境;
- 荷尔蒙。
如何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
您可以看家庭医生或是风湿病专科医生,请他们诊断您的疾病。风湿病专科医生专门负责照护患有关节、骨骼和肌肉疾病的患者。类风湿性关节炎可能难以明确诊断,原因在于:
- 目前沒有一项化验或是检查可以独立确诊类风湿性关节炎;
-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状可以和其它种类的关节疾病的症状雷同;
-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多种不同症状有时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全面呈现。
医生需要借助询问病史、做身体检查、以及安排X光检查和化验来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
如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医生运用多种方法來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目的为了:
- 止痛;
- 消肿;
- 减慢或终止关节受损;
- 减轻疾病给人带来的不适感觉;
- 帮助患者保持身体活跃。
治疗的方法包括对病人的健康教育、病人自我管理计划以及患者之间的互助小组。这些活动帮助病人学习:
- 有关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知识;
- 如何运动和放松;
- 如何与医生谈论病情;
- 如何解决问题。
通过参与上述各项活动,病人可以:
- 了解更多有关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知识;
- 减轻疼痛;
- 应对身体和情感方面的问题;
- 感到对自身的病情发展有更多的控制能力;
- 感到更有自信心;
- 从事日常生活中的各项活动并享受有活力的生活。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可能包括:
- 改变生活方式;
- 药物治疗;
- 手术;
- 按照规律定时就医;
- 替代疗法。
(1)改变生活方式
下面列举了病人自我照护的一些方法:
- 保持休息和运动之间的均衡;
- 小心照护自身的各个关节;
- 减少精神压力;
- 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
(2)药物治疗
大多数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需要服用药物。药物可以减轻疼痛、减轻肿胀以及避免疾病加重。医生在选择药物时主要依据下列因素:
- 病人的一般健康状况;
- 病人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严重程度;
- 病人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可能发展到何种严重程度;
- 病人需要坚持服用药物的时间长短;
- 药物的疗效;
- 药物可能带来的副作用。
(3)手术
对于有严重关节受损的病人而言,有多种不同的手术方式可供医生选择。医生通过动手术:
- 可以减轻病人的痛楚;
- 可以帮助病人的关节更好地运作;
- 可以使得病人能够从事日常生活所涉的各项活动。
不是每一个患者都适合接受手术治疗。请您向您的医生咨询,讨论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4)按照规律定时就医
患者规律性地定时就医很重要,这样医生才能:
- 观察疾病是否恶化;
- 观察药物的疗效;
- 注意药物是否产生副作用;
- 在必要时改变治疗方案。
此外,医生还可能会为您安排血液、尿和其它种类的化验和X光检查。
(5)替代疗法
特殊食谱、维他命和其它替代疗法有时可以用于尝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有的替代疗法可以减轻压力。虽然很多替代疗法对身体沒有危害;但是这些疗法可能未经完善的验证,或可能沒有真正的疗效。
请您先和您的医生进行讨论,然后再决定是否接受某种替代疗法的治疗。如果您的医生认为这种疗法可能对你有益且对您无害,您可以规律性地接受这种治疗。
针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目前有什么研究正在进行?
目前进行的研究涉及多个领域:
- 免疫系统;
- 基因;
- 罹患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家族;
- 新的药物或联合用药方案;
- 类风湿性关节炎与残疾;
- 相关健康问题的预防;
-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生活质量。
传播健康就是传播爱,分享出去,让您关心的人也健康起来!
更多健康秘诀:
“问上医”是首个顶尖的用美国家庭医生智库为千万中国人提供权威、专业、一站式精准健康管理服务的智能平台。每个健康解决方案均来自美国家庭医生智库,有科学依据。千万用户之选,值得信赖!看病前,先问上医;看病后,再问上医!
本站部分资源来自互联网,如果您认为我们的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相关内容。本文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cooperation@xinzejk.com。更多健康好文,请下载问上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