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力不好?教您简单应对4种常见的倾听难题
失去听力的原因有很多:年龄、遗传和年轻时参加的刺耳的摇滚音乐会……快来看看如何应对吧!
在美国,2670多万50岁以上的人都有听力困难。对许多人来说,听觉是随着时间流逝慢慢发生的,很多人甚至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听力下降。还有一些人是突然丧失了听力,或者听力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下降。
以下为您列举了4种常见的听力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1.在嘈杂的餐厅中,听人说话有困难。
原因: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经常处于噪音的环境中的人,很可能患上老年性耳聋,这是一种平缓的、由内耳和耳蜗毛细胞死亡引起的听力损失。正常情况下,这些细胞能将声音振动转化为大脑信号。
“耳蜗只有15000个毛细胞,而且这些毛细胞不会再生,”听力健康基金会(纽约的一所研究机构)的执行董事安德里亚·博德曼说,“这些毛细胞死后,人们很难感知到某些声音或很难听清楚别人讲话。”
在嘈杂的地方感到听力困难,这通常是听力损失的第一个明显迹象。这是因为过滤背景噪声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需要双耳进行精确的听觉输入。安静环境下的对话不会那么费力。
怎么应对:
- 预防听力损伤。虽然无法修复受损的细胞,但你可以通过不让自己处于噪音环境中来防止进一步恶化。大多数对话的音量为40-60分贝;任何高于85分贝的声音都可能造成听力丧失。最常见的罪魁祸首包括电子设备,如ipod音乐播放器和音响,这些声音可以高达105分贝。
纽约勒诺克斯山医院的耳鼻喉专家莫尼卡奥建议:当你使用耳机时,如果其他人可以听到你的iPod声音,那么意味着你的音乐声太大了。 - 借助助听设备。如果您的听力问题开始影响了日常活动,那么和医生讨论使用助听器。在你犹豫之前,想想这点:最新的助听设备让人几乎看不到它们的存在。
“最新的听力技术可以在提高听清除别人讲话能力的同时有效降低背景噪音,”纽约东区听力学首席听力专家艾伦·芬克尔斯坦说,“人们还可以听到之前完全听不清的声音。 - 植入耳蜗。严重的听力损失患者可能需要考虑植入耳蜗。助听器通过放大声音让受损耳朵可以听到声音,而人工耳蜗会直接刺激听觉神经。
警惕:肾脏或心脏病患者得中老年性耳聋的风险高于平均水平。研究人员认为,这可能是因为肾功能差引起的毒素积累损伤内耳神经造成的。而心血管疾病会减少内耳血液循环。
“改善肾脏或心脏功能不能挽回损失的听力,但可以防止恶化”奥肯说“如果你有这种症状的话,我建议你去做一个正式的听力测试”。可能没有听力损失,若有,那么还需要检查一下肾脏和心血管的健康。
2.耳朵里有种被塞满的感觉
原因:感染或过敏而产生的过多粘液可以阻塞连接喉咙和中耳的咽鼓管,导致有被塞满的感觉和听到的声音低沉,也可能会感觉到爆音、疼痛、耳鸣或很难保持平衡。耳垢也可以引起被塞满的感觉。
怎么应对:“感染消失时,大多数咽鼓管障碍就会得到改善,”在纳什维尔的范德比尔特大学的医疗中心的人工耳蜗项目主管和医学博士大卫·海恩斯说。如果没有,医生会开具减充血剂和抗组胺药来帮助减轻炎症。
至于耳垢,任何医疗服务人员都可以通过吸引装置、灌溉工具或喷雾剂来清除。不要试图自己动手,那样很容易损伤耳膜。
警惕:被塞满的感觉并伴随显著的疼痛可能是外耳炎、游泳性耳炎,即传送声音到鼓膜的耳道被感染了。感染通常是耳内多余的水造成的,水为分解皮肤和细菌提供了温床,引发感染。外耳炎通常用含有抗生素的滴耳剂治疗。
3.突然出现听力损失
原因:病毒或耳朵感染引起的肿胀或液体积聚影响毛细胞和神经造成这种情况。服用高剂量的某些药物也会引起这种情况发生,如阿司匹林、静脉抗生素、化疗药物和利尿剂。
怎么应对:“如果听力敏度图显示有神经损伤,发生听力丧失的72小时内使用类固醇可恢复听力,”奥肯说。类固醇可以减轻听觉神经的炎症并防止肿胀,如果不及时治疗,会造成永久性听力丧失。
因为使用某些药物而失去听力,可能的话要立即改变服用的药物。
警惕:如果你出现突然性听力损失,看医生吧。在很少的情况下,这可能是肿瘤压迫听觉神经造成的。其他常见的原因包括梅毒、莱姆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甲状腺疾病。
4.伴有头晕、恶心或平衡问题的波动性听力损失
原因:你可能患有梅尼埃病(又名内耳眩晕病),这是一种罕见的疾病,是不明原因引起的内淋巴数量、流动和化学成分失调。
怎么应对:梅尼埃病不能治愈但可以治疗。低钠饮食和指定的利尿剂可以帮助减少内耳液。在极少数情况下,医生会建议注射类固醇进入中耳以减少炎症,或在耳朵里插入一个导管来排出多余的液体。
警惕:伴有听力损失的头晕也可能是其他疾病症状的信号,如:血压的改变、心血管疾病、脱水和焦虑。如果您正在被这种类型的听力损失困扰,请咨询耳鼻喉专家。
传播健康就是传播爱,分享出去,让您关心的人也健康起来!
更多健康秘诀:
“问上医”是首个顶尖的用美国家庭医生智库为千万中国人提供权威、专业、一站式精准健康管理服务的智能平台。每个健康解决方案均来自美国家庭医生智库,有科学依据。千万用户之选,值得信赖!看病前,先问上医;看病后,再问上医!
本站部分资源来自互联网,如果您认为我们的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相关内容。本文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cooperation@xinzejk.com。更多健康好文,请下载问上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