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了!该怎么告诉孩子?
孩子会知道离婚是怎么回事吗?该如何告诉孩子呢?如何帮孩子度过这一过渡期?问上医为你一一解答。
1.孩子需要知道你们离婚了
还没有上学的孩子可能从没有听过“离婚”这个词,许多孩子甚至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Mom's House, Dad's House for Kids》作者、精神治疗医师Isolina Ricci说:“只要父母还在同一张照片上,那么2岁的孩子有限的思想就还不能发现自己的家庭与别人的有什么不同。”但是稍微大一点的幼儿可能会急于知道事情都会如何变化——他将在哪里生活、在哪里睡觉,还有他可不可以同时和爸爸妈妈呆在一起。
你所需要做的是简单并明确地告诉孩子。所有的解释都要围绕孩子,所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释:妈妈和爸爸将不再一起住在家里,有一个人会搬进新家,孩子需要在她的新家和“老家”分别住一段时间。无论怎样,最重要的是告诉孩子,无论怎样,你和爸爸依然都会继续关心和爱护他的。
即使你们是以最和平的方式分手,也会给孩子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心理学家Anthony Wolf 在他的书《Why Did You Have to Get a Divorce and When Can I Get a Hamster?》中写道“离婚给孩子带来的主要问题是改变和失去曾经拥有的。幼儿不会喜欢改变或者失去,因为它们都很可怕。”当孩子表现出不安全感或行为举止比较幼稚时请不要惊讶,如做噩梦、尿床,或者在这段艰难的时期寻求你或者其他人更多的关注。这些都是正常的,孩子需要一些时间来在他自己的世界里重拾自信。
即使是最小的孩子也能够以惊人的恢复力去适应这种情况。你们在离婚前、离婚时、离婚后对他所说的话可能对他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处理这件事有很大的影响。孩子在你们这里最需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所依赖的保证和稳定。
2.怎样告诉孩子你们离婚了
选择合适的时机。如果你和配偶正在考虑分居或者离婚,你们在确定之前都不要告诉孩子。告诉孩子这个消息的时候一定要慎之又慎,因为像“爸爸和妈妈正在考虑离婚”这样不确定的话将会对小孩子造成不必要的困扰。
记住,1周对于幼儿来说是无比漫长的。所以最好只给孩子1-2天的时间考虑,这样他就不会在心里烦恼或者困惑好几周。
对于这样的话题虽然没有最好的时机,但有一些不合适的时候。比如:当孩子去日托班或者幼儿园的时候、当你必须去工作的时候、当他要去玩耍的时候或者在睡觉前。“在他突然感觉到不安全或者孤独的时候,他会需要你陪在他身边,”Wolf说道。选择一个你能够给他很多拥抱和安慰的时间。
你们应该一起告诉他。即使你们在其他事情上有分歧,但是为了孩子,你们应该一起告诉他这个消息。这样可以避免孩子产生困惑——仅仅听一面之词——并且明白这是你们的共同决定。《How to Say It to Your Kids》作者、心理学家Paul Coleman认为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这样做可以确保孩子对你们双方的信任。
简单地说。在确定孩子能够听懂的情况下,尽量使用简短的话语,给孩子解释的时候不要说无关的话题。Ricci建议说,你可以告诉孩子他的爸爸去了一个新的地方,而且以后你会带他去看望爸爸。告诉孩子你们双方都会照顾他。如果孩子多次看见过你和伴侣争吵的场景,那么可以承认事实并且向他解释,你们都在尽力为这个家做出最大的努力。
美国的单亲妈妈Kimberly Turtenwald of Racine和丈夫离婚后。只是简单地告诉了3岁女儿“妈妈需要一些时间考虑一些事情,爸爸将会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一段时间”。她向孩子保证她会看自己的爸爸,而且平常也会和妈妈呆在一起。
告诉孩子他没有做错什么。“孩子可能会把父母离婚这件事归咎到自己身上,尽管父母没有这样说。”Ricci说:“小孩子们的想法很简单,比如‘爸爸妈妈争吵是因为我没有打扫自己的房间。’”坦白地告诉他,你们分居或者离婚是大人的决定,和他没有关系。Ricci提供了一个怎样说的例子:“有时发生在妈妈和爸爸之间会发生一些事情,我们非常抱歉发生这样的事,但是这真的与你无关。”
不要推卸责任。无论你有多么生气,都不要当着你孩子的面责备配偶或者当面争吵。并且不要告诉孩子任何有关你们婚外恋情或者经济问题的事情,这只会让孩子更加伤心和苦恼。
和孩子分享细节。不要在餐桌上讨论离婚的事情。当学龄前孩子能听到你说话时,请不要讨论法律问题,即使是在电话中讨论也不行。你可能会认为他们不会在意,但事实上他们会的。尽量不要用愤怒或者攻击性的语调说话。如果有监护权评价,那就需要心理健康专家家访观察,并且同时听取孩子和家人的意见,尽量减小因为家庭破裂而对孩子带来的影响或刻意指导他该说什么。
3.关于离婚,孩子的常见问题
“为什么要离婚?”这是学龄前儿童最喜欢问的问题。不要讲太多的细节但要强调 “我们”。在Jennifer Horvath离婚的时候她的孩子只有4岁,她说:“我告诉我的两个孩子,因为我和他们的爸爸在一起不能很好地相处,而且我们不想相互争吵。我将会找一个新的地方和孩子们一起住。”
不要说“你们的爸爸和我不再相互爱着对方了”这样的话,因为孩子会想你会不会有一天也就不再爱他们了。
“爸爸什么时候回家?”孩子可能还没有意识到这是长期的分开,并且不会再回到从前的正常生活。明确地告诉他们,爸爸不会再回来了,但是为了不让孩子担心失去你们其中的任何一个,你应该说:“尽管妈妈和爸爸不再住在一起了,但是你们永远是我们的孩子,我和爸爸也会永远爱你们,并且照顾你们”。
“我想爸爸了!”即使你认为自己和伴侣的婚姻生活已经结束了,但是孩子可不这么认为(除非你的伴侣曾经虐待过你们或你们有过很多争吵)。当他想爸爸时,不要抱怨孩子来发泄自己的悲伤情绪。“我知道你想念爸爸,爸爸也想念你。虽然你不能经常见到他,但你可以每天给他打电话。他并没有离我们很远。在他住的地方有给你准备了单独的房间,你每周都可以去看他。”根据孩子和前任的家庭关系,她可能还会问一些问题,这时你需要安抚他,比如:“我还可以见到爷爷奶奶吗?还能去拜访叔叔吗?”
设想一些见到前任时的尴尬场景——在孩子去找爸爸的时候,可能也会想要你陪着他。美国西雅图的Michelle Shillings在她写的儿童读物《I Can't Want To, about it》中写道,“我非常难过,因为2岁的儿子不明白我是去看望他,他以为我不会再离开了。”她只是简单回答儿子说:“Roman,当你在爸爸的房子里住的时候,我很想念你,我知道你也想我。我知道当你和我住的时候,你也会想念你的爸爸。”
“我要在哪里睡觉?”在这个年纪,孩子可能会问一些关于他的生活的问题。“我还要去托儿所吗?我还会有生日聚会吗?”这些问题在你听起来可能微不足道,但是对与孩子来说是很重要的。所以要认真地对孩子解释:“你仍然会和我住在一起。在爸爸的新房子里,当你去看爸爸时,你也会有自己的卧室。”
“以后谁来照顾爸爸?”孩子可能会担心父母中要搬出去的那一方。接着他还会问:“没有我们爸爸会难过吗?”美国俄亥俄州的Jennifer Cox说面对这个问题时,她和前夫作为孩子的父母达成一致,告诉他们爸爸会想他们的,爸爸不会伤心因为他不久就会再来看孩子们的。
关爱孩子。孩子很难理解和接受离婚这个概念。虽然孩子适应了单亲生活,但他仍然需要你的喜爱和关注。不要经常在电话里跟朋友说你离婚的事,也不要沉浸在电视中。多花一些时间陪在孩子身边或给他讲睡前故事。就像你现在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家人和朋友的支持一样,孩子也需要你更加地关心他。
多与孩子交流。即使是你们离婚已经很久了,也要有耐心去给孩子一遍一遍地解释,这个过程可能会持续几周或者数月。“如果你想知道孩子在想什么,那么你需要多陪陪他,并且耐心地听他讲话,”Klungness说道,“一个让孩子与你畅谈心扉的方法是给孩子读书帮助他过渡这段时期。”
保持以前的生活习惯。离婚之后以前的生活习惯很难继续保持下来,甚至房子都会很脏。但无论是在爸爸的家里还是在妈妈的家里,保持相同的日常生活都可以给孩子安全感。“无论是进餐时间还是生活习惯,尽可能地两边保持一致,”Ricci说道。和孩子一起吃饭,并且保持房间整洁也有助于孩子处理生活中遇到的混乱琐事。“我一直努力保持睡觉时间一致,”Turtenwald说道,“孩子睡觉时会忘记他们所承受的压力和改变。”
留意可疑迹象。孩子可能需要一段时间适应在两所房子之间转换。家长要留心孩子的不良行为或者消极情绪,尤其是当他在爸爸家里住过一段时间之后。在孩子沉默的时候主动和孩子聊天,如 “我猜你现在想你爸爸了。”孩子可能需要一些时间来适应从爸爸的家里换到妈妈的家里,或者需要一个合适的方式发泄出来。Michelle Shillings说她记得有一次Roman从他爸爸那里回家后心情有一些崩溃,在自己的房间里乱扔垃圾并且还打她。Shillings知道这时不能忽略孩子的情感,最好只是简单地对孩子说:“我明白你很伤心,也很生气,”然后给他一个温暖的拥抱。
不要问孩子对方的信息。当孩子从他的爸爸那里回来时,不要喋喋不休地问孩子他的爸爸说了什么或做了什么。无论你有多么好奇,都不要通过孩子去了解他爸爸的信息。
考虑找一个家庭治疗师来指导你和孩子度过这个过渡时期。Horvath在离婚后,带着她4岁和7岁的孩子在治疗师的帮助下度过了6个月。“这是我能做的最好的事,”她说,“这给了他们一个安全的地方去询问和讨论一些他们认为可能会让我心烦的事。”
保持积极的心态。如果离婚意味着你的经济状况将受到影响,不可以再任意地给孩子买他想要的玩具或者带他们度过一个奢侈的假期,那么也要让他们知道你们仍然可以一起做很多开心的事。
快分享,让身边的离异爸妈一起轻松起来!
“问上医”是首个顶尖的用美国家庭医生智库为千万中国人提供权威、专业、一站式精准健康管理服务的智能平台。每个健康解决方案均来自美国家庭医生智库,有科学依据。千万用户之选,值得信赖!看病前,先问上医;看病后,再问上医!
本站部分资源来自互联网,如果您认为我们的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相关内容。本文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cooperation@xinzejk.com。更多健康好文,请下载问上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