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产后抑郁症吗?
什么是产后抑郁症?如何治疗?
产后抑郁症的症状会在女性生产、流产或产下死胎后的几周至几个月里开始出现。在大多数案例中,症状在3-4个月的缓慢积累中到达顶峰。产后抑郁症会使女性难以良好地生活,包括照顾宝宝还有和宝宝维持亲密关系。在少数案例中,危险的产后抑郁症症状会在产后几周内发生,最快会在产后几天内出现。
产后抑郁症一定要进行治疗,并且越早进行治疗,女性会越早感觉好转并且喜爱自己的宝宝。
在极少数情况下,女性可能会患有一种严重的产后抑郁症,称作产后精神病。这是一种突发疾病,因为病情会突然恶化并且使自己和他人都处于危险之中。产后精神病被认为是一种需要立即进行医学治疗的疾病。如果女性出现任何精神病症状,需要立即就医。在就医并得到治疗之前,女性都有很有可能会突然伤害自己或宝宝。
如果你以前曾经患过抑郁症、躁郁症、郁躁症、产后抑郁症或产后精神病,现在怀孕了并且出现抑郁症或躁郁症,一定要让医生和家庭成员密切关注自己。一些专家建议,高危女性最好在产后3-4周就进行她们的第一次产后检查,而不要等到通产的产后6周再去。
一定要在宝宝出生后首次去医院检查时如实告诉医生自己的任何感受。医生会对患者的症状和感受进行持续关注。
产后抑郁症——检查和测验
产后检查中,医生通常会询问女性的情绪和感情状况。医生还有可能会检查女性的促甲状腺激素水平(TSH),以确认甲状腺问题不会造成任何抑郁症的症状。
产后抑郁症最常见的两个症状有:
- 几乎每天都感到悲伤或没有希望和空虚。
- 对日常生活失去兴趣或感觉不到快乐,而且几乎每天都是这样。
抑郁症非常严重的一个症状是开始考虑死亡和自杀。患有产后抑郁症的女性会闪现出伤害宝宝的想法。
产后抑郁症患者几乎每天都会有这些症状:
- 感觉不到饥饿并且体重会减轻(但有些女性会感觉到更饿,并且体重会增加)。
- 睡得太多或者不够。可能即使在宝宝都已经睡着的时候,也难以入眠。
- 感到坐立不安,甚至不能安静地坐会儿,或者会安静地坐着,感觉活动很费力气。别人可以很容易地看到这种行为。
- 感到异常地疲惫或者是自己好像没有力气了一样。
- 感到自己没有价值或愧疚。此时女性可能缺乏自信,担心人们不喜欢自己。
- 难以集中精力、记住事情或做决定。可能会对某些事情感到焦虑或担心。
产后精神病最容易发生在患有躁郁症或有产后精神病史的女性身上。产后精神病的症状通常在产后的前3周(最快是产后1-2天)出现,包括:
- 感觉宝宝还有周围的其他人都在远离自己(人格解体)。
- 睡眠障碍,即使宝宝都已经睡着了。
- 极度地困惑和混乱的思维,增加患者伤害自己、宝宝或别人的可能。
- 变幻莫测的情绪和怪异的行为举止。
- 极度的焦虑不安或烦躁不安。
- 产生幻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或触觉。
- 妄想症。在非现实的基础上考虑问题。
产后抑郁症应该是由女性怀孕后激素水平的变化造成的,任何女性都有可能在生产、流产或产下死胎后的几个月里出现产后抑郁症。还很有可能出现在有某些致病因素的女性身上,包括先存抑郁症、躁郁症等。
风险因素会增加女性患病的几率,产后抑郁症的风险因素包括:
- 曾经患有抑郁症或产后抑郁症。很有可能会再次患病。
- 缺少伴侣、朋友或家人的支持。
- 生活压力太大,如新生儿患病或出现腹绞痛、经济问题或家庭问题。
- 产后生理限制或问题。
- 在怀孕时患有抑郁症。
- 患有经前烦躁症(PPMD),是一种极为恶劣的经前综合症(PMS)。
产后精神病的风险因素包括:
- 患者曾患过躁郁症,或者有躁郁症家族史。
- 先存产后精神病。
(1)普通预防措施
女性保持身体和心灵强壮和健康将有助于减少分娩带来的激素变化和压力对身体的影响。
- 寻求他人的帮助,这样自己就可以得到充足的睡眠、健康的食物、运动,还有所有可能的支持。
- 远离酒精、咖啡因和其它毒品或药物,除非是医生建议服用的。
- 如果你担心产后抑郁症,在产后3-4周就进行她们的第一次产后检查,而不要等到通产的产后6周再去。
(2)易患病人群的提前预防措施
下面列出导致产后抑郁症的高危因素,有这些风险的女性最好采取额外的方法来预防产后抑郁症:
- 有抑郁症史。如果女性在首次怀孕的晚期没有抑郁症症状,建议注意观察。但如果女性曾经有过严重的抑郁症史,一些专家建议在生产前进行心理咨询和支持。女性和医生可以选择在产后开始进行抗抑郁药物治疗,尤其是如果女性曾经患有过产后抑郁症的话。
- 有产后抑郁症史。在产后,不要等着症状显现出来。开始进行心理咨询和支持(有些女性会在生产前两三个月就开始心理咨询)。女性和医生可以选择心理咨询和抗抑郁药物结合治疗。
- 怀孕期间患有抑郁症。如果女性在怀孕期间就已经服用了抗抑郁药物,那么在产后继续服用可以减少患产后抑郁症的风险。
- 家庭暴力。家庭暴力的可能性在女性怀孕期间和夫妻适应新生儿的到来时会有所提高。如果自己的伴侣有暴力或情感侮辱的行为,女性和宝宝的身体很有可能会受到伤害,同时女性也有着很高的风险会患有产后抑郁症。此时更是要注意,保护好自己和宝宝是至关重要的。寻求支持和帮助。
(1)产后抑郁症——治疗概述
早期治疗非常重要。早期治疗对于女性自己、宝宝还有其他家人而言都非常重要。越早开始进行治疗,女性就可以越快恢复。
获取医生和家人、朋友的支持有很大帮助。产后抑郁症是一种医学疾病,不是懦弱的表现。诚实地面对自己和照顾你的人,告诉他们你在奋力搏斗。你,医生还有你的家人和朋友可以共同协作来进行治疗。有很多可以在家里进行的活动都对治疗有积极作用,包括进行规律的运动和参加一个互助小组。
和医生讨论自己的症状,然后你们一起制定最适合你的治疗方案。治疗方法包括:
- 心理咨询。女性和伴侣都要进行心理咨询,这个过程可以给你们情感上的支持,并且对解决问题和设定目标有帮助。
- 抗抑郁药物治疗。抗抑郁药物可以减轻大多数女性产后抑郁症的症状。
建议患有中度到重度产后抑郁症的女性结合心理咨询和抗抑郁药物共同进行治疗。患有轻度抑郁症的女性可以只进行心理咨询。
还可以通过这些方法获得好转:
- 一位兼职或全职妈妈的帮助。
- 育儿教练或婴儿按摩课程,可以增加妈妈和宝宝之间的亲密关系。
(2)产后抑郁症——药物治疗
抗抑郁药物最常被使用,通常会和心理咨询与支持一起进行。
患者可能会在服用抗抑郁药物的1-3周后感到好转。但需要花6-8周来进行更多的改善。如果女性对自己的药物有任何问题或疑虑,或者在3周之后没有感觉到任何好转,都要和自己的医生沟通。
抗抑郁药物通常至少要服用6个月,首先首先治疗产后抑郁症,随后预防症状的复发。为了预防产后抑郁症的复发,医生可能会建议你吃药长达1年,然后才考虑减少药量。曾经多次患过抑郁症的女性可能需要服用更长时间的药物。
(3)产后抑郁症——心理咨询治疗
缺少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和较大的压力都会导致产后抑郁症的风险上升。出于这些原因,每位刚做妈妈的女性都需要家人和朋友的大力支持。女性得到的任何特殊照顾都会帮助自己在产后这段时间赢得挑战。心理咨询可以在女性怀孕和产后时期帮助女性预防和治疗抑郁症。为了提高治疗的成功率,夫妻双方都应该参与心理咨询。
- 认知行为治疗帮助女性为自己思考和感受的方法负责。
- 人际关系咨询提供感性上的支持,并且帮助解决问题和设立目标。
- 医生可能会推荐一位专业治疗产后抑郁症的执业辅导师,为了有效地治疗抑郁症,女性和辅导师应该保持良好的关系。
(4)非传统治疗方法
- 光疗法还没有被广泛研究用于产后抑郁症上。但它有助于孕期一直、冬季抑郁症(季节性情感障碍)和抑郁症。
- 亲子训练提供婴儿护理的教育和帮助,还有从个人转换到夫妻所面临的问题。
- 婴儿按摩课程指导妈妈们和宝宝在身体上和情感上保持亲密关系,而且这也为妈妈和宝宝提供了独处的机会。
少数情况下,电休克治疗也被用来治疗许多类型的抑郁症,这种方法在短期治疗中非常有效。
或者即使女性所表现的症状较少,但仍然有可能患有抑郁症,并且需要进行治疗。所以只要出现抑郁症症状,即使就诊都非常重要。越早进行治疗,越早恢复和治愈的可能性就越大。
服用抗抑郁药物的患者最好在治愈后遵从医嘱继续服用一段时间的药物,以防止复发。
如果有下面任何症状发生,请立刻联系医生或拨打120急救中心:
- 你想要自杀,如使用武器或药物;你已经想好了自杀的时间和地点。
- 你认为没有办法解决问题或者终止疼痛。
- 你觉得自己忍不住想要伤害自己、宝宝或其他人。
- 出现幻听。
- 经常思考死亡或自杀这些问题,但没有要自杀的计划。
- 担心自己的抑郁症或者自杀的想法会一直存在。
如果出现下列症状,要立刻寻求护理和观察:
- 感到悲伤或没有希望。
- 不喜欢任何事情。
- 难以入眠。
- 感到羞愧。
- 感到焦虑或担忧。
- 已经进行了超过3周的抑郁症治疗,但没有发生好转。
产后检查非常重要。女性的妇产科医生可能是第一个注意到并且确诊产后抑郁症的人,所以女性生产后3-6周一定要去医院进行产后检查。
- 选择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剂(SSRIs)通常是首选的药物。大多数SSRIs都被认为在女性母乳喂养时是安全的。这是因为SSRIs通常只会有很低的水平进入母乳中。
- 三环类抗郁剂(Tricyclics)还没有对母乳喂养的宝宝造成过任何已知的疾病,也不会传递给婴儿可测量的量(除了1个例外——多塞平Doxepin)。
注意:服用抗抑郁药物时是否可以进行母乳喂养?
治疗抑郁症对宝宝非常重要。母乳喂养对宝宝的健康有很大帮助,而且也对妈妈和宝宝保持亲密关系起着重要作用。最好的情况是,妈妈可以治好抑郁症同时还可以给宝宝母乳喂养。但如果女性要在服用药物和母乳喂养之间进行选择的话,一定要选择服用药物。
“问上医”是首个顶尖的用美国家庭医生智库为千万中国人提供权威、专业、一站式精准健康管理服务的智能平台。每个健康解决方案均来自美国家庭医生智库,有科学依据。千万用户之选,值得信赖!看病前,先问上医;看病后,再问上医!
本站部分资源来自互联网,如果您认为我们的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相关内容。本文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cooperation@xinzejk.com。更多健康好文,请下载问上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