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的决定——停止生育治疗
要做出停止生育治疗的决定了吗?先想清楚这6个问题吧!
有些夫妻从一开始就决定他们不会为了要孩子而采取比较极端的方式,而还有一些夫妻花了很多年的时间和成千上万的财产尝试所有的方法怀孕。
没有人可以告诉你们什么时候停止努力——这应该是夫妻和医生一起做的决定——但如果你们在开始备孕时就想好了自己愿意为怀孕而做出多少努力,那么你们就会觉得一切都在掌握之中。为了帮助自己做出决定,请问问自己下面这些问题:
1.经过生育治疗后怀孕的几率有多大?
在某些时刻,你们必须对继续治疗的成功几率进行评估。有些医生会告诉你们,只要不断努力,一定有机会成功怀孕。尽管理论上说,这是真的,但统计学上可不是这样的结果。
比如,正在考虑进行第4次体外受精(IVF)的夫妻应该知道,在3次治疗周期之后,自己怀孕的几率应该已经逐渐下降了。
“为了帮助你们权衡自己的选择,可以和心理医生或者社工聊聊,他们善于分析情感和不孕不育问题”,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临床社会工作者、《Infertility and Identity》作者Lara Deveraux建议。
“做理智的消费者”,Deveraux说道,“生育治疗现在已经是一个产业了。虽然有医生会真正地为你们着想,但不是所有人都这样。”
2.你们不想尝试哪种生育治疗方法?
和伴侣讨论你们愿意采取的治疗措施并且想好你们的底线。经过讨论之后,你们可能都会同意尽一切的努力来怀上一个孩子。或者你们可能会发现自己想要跳过更多侵入性的步骤,比如手术或辅助生殖技术(ART)如体外受精(IVF)。如果排卵药物或排精药物不能发挥作用,可以考虑收养小孩。
3.如何支撑身体和心理健康?
你们可能感到终止生育治疗意味着放弃和投降。那么,要如何支撑自己身体和心理健康呢?
在知道治疗结果并不成功时,你是否出现了其它的并发症,如疲乏和沮丧?你曾经多次流产过吗?你可以承受更多的失望吗?
“有时候我认为能够立刻接受自己不能成为自己孩子基因上的父母这个事实的夫妻是最棒的”,美国多玛心理/身体健康中心常务董事、哈佛医学院产科,妇科和生殖生物学副教授、《Conquering Infertility》作者Alice Domar说道,“他们被坏消息打击、感到悲痛并且做好了继续向前的准备。他们没有花好几年的时间去接受一个又一个打击。
4.你和伴侣的关系如何?
无论开始进行治疗时你们的关系有多好,经历数月或数年的生育治疗,都有可能会损害你们的关系。你和伴侣可能会有不满、内疚、愤怒或失望的情绪,逐渐可能会发现自己和对方难以沟通。
一个需要注意的迹象就是性焦虑。“许多反复怀孕失败的夫妻会开始把性生活与虚假的希望和失望联系起来”,Deveraux说道,“性生活不再是为了表达感情的自发行为,而如果此时夫妻之间还不能进行良好地沟通的话,就真的是太糟了。”
当你们正在面对生育问题时,一定的性焦虑是正常的,但如果这件事导致夫妻之间逐渐疏远,那你们可能需要暂停治疗来休息一下。
5.进行生育治疗的目标是什么?
许多夫妻都在关注怀孕——花了几年时间尝试每种可能的治疗方法——但他们忘了问问自己这些关键的问题:你们只是简单地想成为父母吗?不管是谁的孩子都可以视为己出,还是只能抚养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孩子?继续进行生育治疗会花掉你很多宝贵的时间吗?
有些夫妻意识到他们只是想成为父母,但他们不确定领养是否适合自己。“不要逼自己——这是许多夫妻常有的念头”,Domar说道,“不要在生育治疗失败的那天递交领养申请单,给自己一些时间去悲伤。你们必须对被收养的孩子负责。”
不论如何,最终你必须对自己所做的决定感觉良好。有些夫妻对自己不能拥有自己的小孩这个事实感觉很平静,并且会寻找其他方法来进入孩子的生命里去。
6.生育治疗的费用有多少——它是否物有所值?
没有人想给宝宝的身上贴价格标签,但事实上很多人不得不这样做。进行辅助生殖技术要花费80,000人民币或者更贵。
“这不公平”,Domar说道,“夫妻很难接受金钱在生小孩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事实——生育是人类的基本权利。但你们必须时刻都准备好Plan B才可以。”
即使想贷款、卖房或花掉所有的退休金来存钱生小孩,这也是不现实的。有时可能需要做一些财务规划,计算成本,是代孕还是寻找其他方法,然后将这些与继续生育治疗的成本进行比较。
好知识,更健康,快分享给身边的人吧!
更多健康秘诀:
1.白内障、青光眼、近视、弱视、散光……眼科健康知识都在这里
“问上医”是首个顶尖的用美国家庭医生智库为千万中国人提供权威、专业、一站式精准健康管理服务的智能平台。每个健康解决方案均来自美国家庭医生智库,有科学依据。千万用户之选,值得信赖!看病前,先问上医;看病后,再问上医!
本站部分资源来自互联网,如果您认为我们的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相关内容。本文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cooperation@xinzejk.com。更多健康好文,请下载问上医APP。